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实用老年医学》 > 2006年第3期
编号:11315851
老年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进展
http://www.100md.com 《实用老年医学》 2006年第3期
脑血管,1颅内动脉瘤与蛛网膜下腔出血,2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参考文献
     脑卒中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的第3位导致人类死亡的疾病,更是导致成人残疾的第1位疾病。目前对此病死亡率的控制、残疾后的康复以及再次卒中的控制仍然不尽如人意;病死率仍高达30%以上,约1/3的病人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而存活者中约3/4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力。急性脑卒中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高复发率使得脑血管病的防治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并越来越受到政府及国内外医学界特别是神经科学界的重视。神经介入治疗作为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一直是近年来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并且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对于全身情况欠佳的老年患者更具优越性。现将老年患者常见的两类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进展分述如下。

     1 颅内动脉瘤与蛛网膜下腔出血

    有关脑动脉瘤发生的机制目前尚不是非常明确,但一般认为此病多因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管炎与动脉瘤的发生与发展有关[1]。

    1.1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虽然手术夹闭一度被认为是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金标准,但多数老年患者不能很好耐受开颅手术,因此并不能作为老年脑动脉瘤病人的最好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手段,已经逐渐被医务人员及患者接受,在老年患者的治疗中更具优越性。2002年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研究(interven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s trails, ISAT)发表的研究结果证实介入治疗与手术治疗相比,其相对和绝对危险性均显著降低(226%和69%),确立了血管内介入治疗应有的地位[2]。目前该研究的长期随访正在继续进行,2005年在Lancet发表了ISAT长期随访结果,血管内介入治疗组术后1年发生死亡和重残的绝对危险性较手术组降低74%,其每年再出血率仅为02%,略高于手术治疗组;癫发生率较低[3]。另1组对连续160例行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其中73%的患者在术后18月达到生活自理,每年再出血率为045%[4]。

    尽管血管内介入治疗组可以获得较手术组更为满意的临床结果,但总体的临床结果是与术后即刻影像学结果密切相关的,后者则受微导管的稳定性、动脉瘤的几何形态学及瘤颈大小的影响,其栓塞的长期稳定性一直是有待提高的难题。脑动脉瘤治疗的根本目的是要达到载瘤动脉的血管重建,只有实现动脉瘤颈部的解剖愈合才能真正的预防动脉瘤再出血。动脉瘤颈部解剖愈合需要有很好的瘤颈覆盖以及动脉瘤内血栓形成。自从1991年GDC弹簧圈开始应用以来,对弹簧圈设计和材料的改进就未曾停止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980 字符